靖边,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跨古长城南北,居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
史称“夏州”、“朔方”,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生息,境内多处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夏、商、周时期为雍州地;春秋战国时分属晋、魏;秦代属上郡;隋唐为夏州所辖;宋时归属金;元代归陕西。
特别是公元五世纪初,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66654跑狗报彩图。曾立大夏国,建都统万城,就在靖边境内,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的经典。
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下,产生了“靖边跑驴”的民间艺术。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在清代已很盛行。
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一般情况下,靖边跑驴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即兴表演,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
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表演者根据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表演内容上,传统的跑驴纯属情趣性,男女之间互相挑逗,经过演变后,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骑,一个赶。
跑驴的基本动作有:“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
其一,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常态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驴趣和人与驴的交流态,编织成感动人的乐趣,让人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
其二,艺人的聪明智慧将生活的驴变成艺术的“驴”,又通过艺术的“驴”美化生活,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如何创造美。
其三,人与驴和谐相处,互相依靠,为了生存结下割不断的真情,进而将这种真情升华为艺术的情感来娱乐人们的生活。
其一,为“滚沙驴”派。表演时步律急促快速,接近于生活中的骑驴动态。因“滚沙驴”个头小,四蹄短粗,适合在沙漠行走。
其二,为“大善驴”派。表演时步律较缓慢,步距大,节奏明显,夸张性强。“大善驴”个头高,四蹄细长,适合在山区丘陵行走。
两种流派都采用“闪腰”、“揉肩”、“抖身”、“摇头”这四个技术,不管是表演上坡、下山、大跑、中跑,还是撒欢、失蹄等动作,都离不开“四功”的有机配合。
过去,靖边跑驴所用的“驴”,是用柳条、竹条、丝麻、线绳进行编制框架,然后外加麻纸、报纸,用浆糊粘贴,最后用墨汁涂刷而成。
制作时分前后两截,中间用柳条连接,下部围上黑绸布或绒布,另外用两把笤帚装进一条裤子的双腿内,加上鞋、袜子、绑腿带,做成两条假腿。
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将道具“驴”挂绑在腰间,两条假腿挂绑在“驴”鞍两侧的部位,露出上身与两条假腿成一体,然后即可进行表演。
赶驴者,则挂着一个柳筐,拿着一根赶驴的红缨子鞭杆,腰间挂一支旱烟锅和绣着山丹丹花的烟袋,头扎白毛巾,戴一支夸张的鼻胡儿。
近年来,靖边跑驴已蜚声国内外舞坛,以耐人寻味的乡土风情与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为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土香土色、清新瑰丽的色彩。
粤去年查处违法用地2.1万宗 “量大面广”态势未彻底扭转
从政府单向发力到全民自觉参与 汕头金平区创文步入共建新阶段
广东六成职务犯罪案源于民众举报 举报奖励最高可超50万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